2023年2月19日,滨州市阳信县,小伙子小周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撇下了从小相依为命的母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唏嘘之余,家人联系了阳信县红十字会,决定将小周的遗体和角膜进行捐赠。家人想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小周走得更有意义,让年轻的生命得到延续。
“有一种大爱,播撒希望,让绝望中等待的人们看到曙光。有一种善举,迎向新生,从此化天各一方为血脉相连。”这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的一段话。有别于“尘归尘,土归土”,器官和遗体捐献可以发挥生命的余热,突破死亡的藩篱。
从“知道”到“行动”,跨出这一步,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心怀大爱。就在一个多月以前,同样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作出了同样伟大的决定。
2023年1月11日,山东日照,20岁的丁少彤在骑自行车时不慎发生意外。因伤势过重,丁少彤经抢救后仍重度昏迷。眼见儿子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心痛不已的父亲,想起儿子之前曾经说过,有机会一定要捐献器官。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父亲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将丁少彤的器官进行捐献。丁少彤所捐献的器官,将为5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新生,让2名失明患者迎来光明。
这种大爱与大义,让人感怀,让人钦佩。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的省份,遗体器官捐献在山东并不少见。在2022年,山东曾举行过多场遗体捐献仪式。在临沂,有早早向子女表达捐献愿望的七旬老人刘元理;在淄博,有追随妻子脚步,时隔十七年与妻子先后成为遗体捐献者的王印忠;在泰安,有用生命余光照亮无声大爱,92岁的城市税务局离休干部刘森林……
正如《道德经》表达的那句话,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说着最朴实的话,做着最感人的事,直到生命的尽头仍然想着回报社会,发挥余热。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这是凡人微光,这是大善大美,这是大仁大义,这就是山东人!(吴永功 实习生 代文雪)
火红的辣椒、金色的葫芦、艳丽多彩的花卉......不少市
2024年1月27日,《城市漫步》杂志编辑部执行主任吕晓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监督电话:010-64620336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民生生态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20024567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