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云南大理洱海里的海菜花仍然竞相绽放,蓝天、碧水与白色的海菜花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专属于洱海的初冬画卷。
海菜花被称为“水质监测员”,对生长环境水质要求极高,一旦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便会绝迹。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洱海一度因水质下降而暴发蓝藻。如今,海菜花重现洱海,是对洱海保护工作成效的最好注解。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了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大理州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守好洱海再出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系统化的洱海治理随即全面展开。
整治沿湖客栈盲目发展,建设环湖生态廊道
为了扭转洱海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理开展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五大工程: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
大理州制定《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及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方案》,颁布实施11个地方性法规,修订《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出台《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规范农村个人建房、餐饮客栈经营等配套政策,依法科学划定洱海一、二、三级保护区,形成生态保护硬约束机制。
大理市出台规范洱海流域餐饮客栈经营和农村建房行为的具体办法,严格控制流域城乡建设行为,核心区内的客栈餐饮经营户从2498户减少到2160户。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3654户44.31万平方米。
55岁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是喝着洱海水长大的,他的命运是与洱海紧紧地绑在一起的。
像何利成一样,生活在洱海边的人们靠水吃水,很多年以前是靠着打鱼、养鱼维持生计。但随着洱海水质的恶化以及治理的需要,他们需要为生活找到新的突破口。于是,村民将目光放在经营客栈上。“2014年,我开起了古生村第一家客栈。”何利成介绍道,“2018年6月30日,《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正式实施,根据方案,我家的客栈部分区域处于‘红线’范围内,需要拆除156平方米。”
“虽然心疼难受,但我明白只有把洱海保护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何利成说。他的经历反映了洱海沿岸村民为了保护母亲湖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为妥善安置生态搬迁群众,当地分5个地块集中建设“1806小镇”。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淡雅清新的照壁、青瓦白墙的房屋……新建小镇充分展现出白族村落特色。
而洱海的生态之变也给沿岸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之变。2018年,大理对沿洱海15米范围内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腾退土地用于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实现“人退湖进”。目前,129公里洱海生态廊道已全线贯通,成为大理新的网红打卡点。截至2022年7月,累计入廊体验游客已达616.81万人次。
治理面源污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洱海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控制面源污染对洱海治理至关重要。
为了治理农业生产给洱海带来的污染,大理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大力培育高原特色产业,推进有特色、有品质、有智慧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做好高原特色农产品文章。目前,洱海流域已成为全国16个重点流域可持续发展试点之一,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2018年起,大理州在洱海流域的大理市、洱源县实行“三禁四推”,包括禁用含氮磷化肥、禁种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畜禽标准化养殖等。
大蒜曾经是洱源县的支柱产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洱源县政府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实行全面禁止种植大蒜,政府的压力是很大的,有三十年之久的大蒜种植产业说禁止就禁止了,这对蒜农来说是很大的取舍。”为了让农民不种大蒜、发展有机农业,洱源县每一亩地要给农户1200元的补偿,每年的生态补偿费用洱源县就要1亿多元。
奶业,是大理传统优势产业。然而,奶牛养殖的粪便污染给洱海保护造成较大压力。于是,大理在洱海流域核心区禁养奶牛,关停搬迁46个规模养殖场;二级保护区以外地区限养奶牛。奶牛养殖和奶业向洱海流域外转移,洱海流域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至3万头,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便超14万吨,有效阻断了养殖污染入湖。
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主任侯勇表示,要长期实现“一湾清水入洱海”,需要从根源治理,解决如何协调农民增收与洱海保护的问题。我们正在探索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目前已经成功种植出绿色水稻,未来,我们还将进行传统“稻—油、烟—油”模式优化,构建新型周年绿色高值模式,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绿色增产增效、绿色优质增值、绿色循环高值“三步走”,让洱海更清、农民更富。
启动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从“治湖”转向“治域”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治理保护洱海的必要举措。几年来,大理加大投入,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目前,大理在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466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35个村落污水处理站、14.9万个化粪池、92座尾水库塘,构建起“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洱海附近农户建房时有挖化粪池的习惯,但并不规范,圈舍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卫生间污水流入湖泊会污染水质。”洱滨村委会副主任李红芳表示,2015年起,环洱海区域开展上述“四水”的收集工作,污水要先进入化粪池,过滤后才能排入污水处理管。在排查过程中,如发现建设不规范、但整改不涉及主管网的情况下,由村民自行修缮,如管道复杂,也可申请相应经费。
据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军介绍,河道和湖泊的污染源主要有点源污染(家庭污水)、面源污染(农业污水)和内源污染(水体淤泥污染),其中点源污染占比超六成。大理针对点源污染处理建设了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家庭污水流经化粪池、村落污水管、主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完成后的尾水进入生态塘库和湿地,经过再次净化就可以用于农田灌溉等,剩余部分则沿尾水输送管线排入西洱河。
大理启动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在环洱海新建了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下沉式再生水厂中间层为操作层,人员进行日常巡视巡监;下层为生化池,进行污水处理;地上部分进行二次开发,包括建设景观公园、展馆等。”李建军表示,与地上污水处理厂周围200米范围内不能有居住区不同,下沉式再生水厂对环境友好,变“邻避”为“邻利”,地面二次开发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年减少从洱海抽清排污2000万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这些年,通过实施全域治理、系统治理、规划管控、绿色发展、全民参与等举措,洱海保护治理范围已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了面积达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尽管洱海保护治理成效逐渐显现,但是要实现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和洱海保护的突出问题,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受气候变暖、来水减少的影响,洱海近两年的入湖水量只有历史平均入湖水量的一半,洱海水体交换周期延长。同时,受限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建设中的保护项目及建成运营的保护项目在资金保障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大理市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技术组副组长杨剑平说。
火红的辣椒、金色的葫芦、艳丽多彩的花卉......不少市
2024年1月27日,《城市漫步》杂志编辑部执行主任吕晓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投稿邮箱:newsmdm@163.com 监督电话:010-64620336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民生生态 法律顾问:上海嘉富诚律师事务所徐荣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20024567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276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35号